“怎么又是寄给杨友富的?不是早就说了地址写错了吗?”金多多配资
四川乐山夹江的邮政局工作人员,看着信封上反复出现的“房修公社顺河大队”,忍不住摇头叹气。
从上班第一天起,他们就听前辈说过,有个名叫杨友富的云南人,坚持往这个地址寄信,几十年从未间断,一年三四次。但问题是,当地根本没有这个地名。每次信件在传达室放几天后,只能原路退回。
一个人会在什么情况下,用几十年的时间给一个“不存在的地方”寄信?这让人心中充满疑问。
到了2014年,这已经是“神秘来信”的第41个年头。邮政局这一次决定不再直接退回,而是主动联系夹江县,请他们帮忙调查。电视台也觉得这里面可能有故事,派记者介入。
展开剩余84%信封上的寄件人是云南临沧镇康县勐捧镇半个山村的杨友富。这个村子地处中缅边境,偏远闭塞。记者赶到时天已擦黑,村子里停了电,大家都出来散步。当记者打听“杨友富”时,村民们一脸茫然,直到她提起“坚持写信41年”,村里人才恍然大悟。
原来,杨友富今年已经96岁了,大家平常都叫他尊称,几乎没人记得他的本名。
一位姓邝的老人回忆,1944年时,自己只有6岁,第一次见到杨友富时,他还把自己从父亲怀里抱起来,用外地口音说:“我在四川还有个男娃,今年应该也有六岁了。”
杨友富的确是老兵,1942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,从四川一路步行到中缅边境,成为远征军的通信兵。他打过仗,送过衣粮,和日军拼过命。1944年随部队来到勐捧镇附近,后来便在此落脚。
可他心里始终放不下四川老家的家人,尤其是那个没满周岁的儿子——杨永清。他记得儿子中指受过伤,很想知道孩子后来怎么样了。
1970年,他试着写信回家,没想到儿子真的回了信。信里写着,爷爷去世,母亲改嫁,自己已经成家,生活不易,无法远行探望父亲。看到信后,杨友富欣喜若狂,甚至特意请妻子做了婴儿鞋寄回去。父子间也往来过几封信,还寄过镰刀等物品。
然而,1973年开始,杨友富的信再也没送到,收到的只是“地址错误”的退件通知。尽管如此,他始终没有放弃,每年都要写信。自己写不动时,就让子孙代劳。但无论寄多少次,结果都是退回。
到了九十多岁,他仍念念不忘:“想找到我的儿子,看看他还在不在。”
2014年,记者和志愿者们被他的故事感动,开始帮忙寻亲。云南志愿者武思琪在微博发出寻人信息,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开。四川乐山的志愿者游小玲得知后,开始追查,发现“房修公社顺河大队”早已更名为“顺河乡龙兴村”。可村里并没有“杨永清”。
继续打听才知道,村里确实有位老人,父亲当年被抓去打仗,再也没回来,但他的名字叫“杨云清”。原来,是杨友富的云南口音,让“云清”被误传成“永清”。
当志愿者告知杨云清,他父亲还活着并一直想找他时,这位70多岁的老人顿时泪眼模糊。很快,他们在电话里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对话。
“爸!”杨云清哽咽着开口。
“唉!你是云清啊?你身体好吗?”
“还行,我这边也子孙满堂了。”
“那就好,那就好……”
电话两端的父子泣不成声,并约定尽快见面。
5月12日,杨云清带着家人踏上火车,经过30多个小时,终于在5月14日凌晨抵达云南的半个山村。尽管已是深夜,杨友富却早早召集家人守候。当看到儿子伸出的少了一根中指的手,他终于确认:“这是我的儿啊!”父子相拥痛哭。
那一夜,他们聊到天明。第二天,杨友富还特意杀羊办宴,为远道而来的大儿子接风洗尘。分别时,父子紧紧拥抱,依依不舍。
“老汉,我走了,你要保重,我会再来看你的!”
“舍不得你走啊!一定要常来,下次把孙子也带来!”
这一场横跨七十余年的父子重逢,让人唏嘘。战争带来的离散,几乎让他们错过一生。但时代的变迁,也让他们在暮年终于实现团圆。命运无常,却也留下了最温情的一幕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