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与患的故事锦富优,总能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。
今年上半年,医疗界出现一些风波。协和“4+4”试点班相关事件的曝光,使部分群众对医者产生信任危机。随着事件发酵,众多医务工作者在社交平台晒出苦学多年的学历证书,用实力证明“靠谱者仍是大多数”,为行业正名。
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,今年的主题是“德馨于行,技精于勤”。纵观人类社会历史,医务工作者是为数不多贯穿古今却始终迸发新活力的职业之一,他们不仅承载着传统医术的精髓,也在不断探索现代医疗技术的边界,更是扎根基层,如毛细血管般,将健康的福祉送达千家万户。
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,南方工报记者到广东多地探访基层医务人员,记录下他们的动人故事。
基孔肯雅热疫情的“吹哨人”
周婉芬为患者量血压。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摄
8月7日,连日暴雨终于按下“暂停键”,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林头社区卫生服务站。掀开一道防蚊纱帘,记者进入该站,从LED屏到小册子,映入眼帘的是各类“预防两热”科普宣传。
“你经常关节痛,但没出现皮疹,不是基孔肯雅热,但可能是痛风,建议查一下尿酸。”在发热诊室,该站全科医生周婉芬一边查看病历,一边轻声询问没有医保的患者可否接受几十元的化验费,经同意后给对方开单,并叮嘱“如果出现皮疹要及时就诊”。
凭着对患者的关怀和对细节的关注,周婉芬敏锐地捕捉到风险,成为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的“吹哨人”。
时间回溯到7月。“7月2日开始,陆续有零星几名出现皮疹、发热、关节痛等症状的患者就诊,当时怀疑是登革热,可抗原测试为阴性。”周婉芬回忆。
7月7日下午,一名和此前患者同村且同症状的患者就诊,引起了她的注意。“排除了登革热,又排除了疟疾、尼罗河病毒、寨卡病毒等,但患者症状特征还是明显指向流行病。”周婉芬思索着,召集同事一起查阅站内数日病历,一直忙到当天晚上9点多。一番讨论后,初步判断这些患者症状可能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,并立即向站长报告情况。
7月8日一早,他们联系此前5名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到医院采血化验,结果均显示为阳性,一场战役就此开启——周婉芬和同事先组织患者在站内留观,再联系村委会工作人员、警务员协同转运患者,最后联系上级医院收治。“疫情防控必须与时间赛跑。越早控制,越能保障群众健康,付出的代价也越小。”周婉芬说。
歼灭基孔肯雅热疫情,防蚊灭蚊是重中之重。
梁永坚(右)向工作人员讲解消杀方法。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摄
佛山市顺德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、中心派驻北滘镇的联络员梁永坚回忆,该中心7月8日上午接到林头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化验样本,迅速启动应急预案,一体推进调查、检测及处置。1小时内,中心领导班子就带队到达林头村涉疫现场,划分出核心区域与网格,开展成蚊应急消杀。
无法覆盖的空置房屋、背街里巷、卫生死角怎么处置?消杀力量不足如何解决?家庭和个人防护不到位怎么办?对此,梁永坚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:7~10时、16~19时是蚊子活跃时段,也是灭蚊最佳时机,此时他组织由公职人员、志愿者、第三方公司组成的队伍,深入各村居灭蚊,其余时段则入户清理积水、开展健康宣教。
8月7日下午2时许,记者跟随由梁永坚、村委会工作人员、社区网格员构成的三人小组,到达北滘镇马龙村下设的卢家邨。
一户人家主动邀请他们入户,上了楼顶,指着紧挨自家的邻居屋顶一汪堪比小型泳池的积水说道:“他家屋顶没有预留下水管道,而且一家旅居海外,没法清理积水,不知滋生了多少蚊虫。”梁永坚观察一番,从工具包掏出一瓶灭蚊药,洒向隔壁屋顶。他告诉记者:“这种情况需工程队攀墙而入,凿开屋顶边沿,留出口子放水,当下只能投药灭蚊。”一旁的网格员拍照记录,村委会人员立即通知工程队。
在一户爱种植花草的人家,花盆下的托盘是积水重灾区,三人组逐一翻转托盘倒水。一旁杂物上方覆盖了防水帆布,靠近细看,凹凸不平的帆布形成多个积水坑,当中有无数蚊子幼虫游动着。他们马上将积水倾倒干净,并协助住户清理了杂物。
“不留一点死角!喷头斜向上45度,顺风喷药、背风行走……”下午4时许,梁永坚投入成蚊消杀,手把手教工作人员正确使用背负式喷雾器,并提醒道:“附近一户出现了确诊病例,百米内是重点消杀范围锦富优,不能马虎。”
北滘镇水网密布,是蚊虫繁殖的温床,持续降雨和高温天气更为防蚊灭蚊增添了挑战。这些日子以来,梁永坚在全镇20个村居轮转工作,给自己定下每天入户100家的硬性指标,身上衣服总是湿了干、干了又湿。
幸好,努力换来了回报。北滘镇这支由全科医生、疾控人员等组成的防疫队伍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——7月29日至今,以北滘镇、乐从镇确诊基孔肯雅热病例最多的顺德区,病例呈持续下降趋势,连续3天每日新增病例数降至100例以下。
在这次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中贡献突出的周婉芬,获评今年广东省“最美医务工作者”。她平时更常做的,是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,挨家挨户上门,为辖区内8万多名群众建立健康管理档案、讲授健康知识,并根据时间节点,挨个打电话提醒辖区内65岁以上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慢阻肺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按时随访。
朝夕相处中,周婉芬早被村民当作家人:一些患者收到上级医院的手术建议,会先问她的意见;每年端午节,她总能收到村民祈福后送来的龙舟酒。
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呵护
应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突发事件并非常态,更多时候,医务人员对健康的守护贯穿于细水长流的日常之中。
近年来,茂名化州也为提供更高效、精准的慢性疾病管理服务下了不少功夫,织就了一张密实的健康网。
“我院2020年建立了慢病管理制度,设有慢病管理中心,每个专科下设慢病管理小组及专员,以便及时干预具有慢病特征的患者。”化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、分管县域医共体和慢病管理工作的苏超云介绍,患者入院做五项常规检查时,信息即被传送到中心,建立档案,中心据此将具有慢病特征的患者分解到相应专科的慢病管理小组,由专员参与会诊,介入治疗。
依托县域医共体,化州进一步推动慢病管理服务下沉乡镇,不仅将患者档案转送至其居住地所属卫生院,由专员负责出院后的跟踪回访,而且推出设有心电图、彩超、X光等功能的移动诊间,由县、镇、村三级联动,在全市24个乡镇街道巡回诊疗。
追溯该地慢病管理工作的起源,不得不提及苏超云在当地更为人熟知的身份——儿科医生。
1999年从广州医学院(今广州医科大学)毕业后,苏超云回到家乡化州,起初只是“帮一帮”人手稀缺的儿科,结果一帮就是25年。“以前本地人大多选择在家接生,又缺乏科学的分娩知识,导致新生儿破伤风、乙型脑炎、溶血、黄疸等危重症频发。”苏超云回忆,当时他不到30岁,面对棘手病例,不断在困乏中创造条件。
2006年,一名8个月出生、不足900克的早产儿住进儿科病房,上了呼吸机。第4天后,医务人员却始终联系不上其父母。苏超云此前了解过这个家庭经济困难,估计他们认为孩子救不活,决定弃婴。他和院领导商量后,大胆将宝宝留下。
宝宝最初无法进食,科室又缺乏适用的新生儿胃管,苏超云便剪下头皮针的乳胶管,用砂纸细细打磨,改造成胃管使用,直到宝宝住院第14天时学会了自主进食。满月后宝宝逐渐哭闹,苏超云又给他改造了一辆类似摇摇椅的小治疗车。两个月后宝宝可以翻身了,医院多方打听下终于找到其父母,他们后悔不已,把“重获新生”的孩子接了回去。
“我和他家至今还有联系,孩子今年19岁了,认我做伯伯。”结束了“临时托儿”业务,苏超云也多了一个亲人。
长年和缺乏科学养育理念的老乡打交道,苏超云意识到普及健康知识的重要性。早在县域医共体组建前的2015年,他就牵头成立了类似于专科联盟的化州市儿科专科规范化管理体系,围绕儿童呼吸、贫血、过敏性疾病、新生儿复苏等主题,实施县、镇两级共管。
同样地,慢病的出现与进展也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,而且县域内慢病管理同样考验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的配合度,因此,院领导顺理成章地将这项工作交给对此颇有经验的苏超云。
肩挑新使命,他除了完成“指定动作”,还愈加有意识地考察调研,发现当地高考、入伍体检的合格率严格来说还不到20%,从而更加坚信树立健康意识、培养健康生活习惯要“从娃娃抓起”。2022年起,他牵头开展“家—医—校”联动的健康管理模式,让三方共同参与干预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,目前已试点筛查了1000多名学生。
化州还是一座长寿之乡,截至2022年年底,当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82.53岁。如何帮助百姓在人生后半程活得有滋有味?苏超云和同事们整合资源,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出健康宣教活动,走进老年大学举办系列讲座,又以“当医生老了”为主题做健康直播。
“希望未来可以把全市亚健康人群都纳入管理,为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呵护。”苏超云如是说,语气温柔而坚定。
让县域百姓看病不再“难”且“远”
清远英德,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。县域内住院率连续六年达到90%以上,英德已基本实现“小病不出村,大病不出市(县)”。记者走访了当地市(县)、镇两级医疗机构,探寻这份优秀答卷背后的故事。
从医30年、土生土长的英德人吴凡宇是一名“斜杠中年”,他担任英德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、主任医师,除了日复一日地出诊、阅片、手术、查房及处理一系列繁琐的党政管理工作,六年前开始,他还多了一重身份——清远第一名颊针医生。
“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见识到颊针治疗见效之快,当下‘手痒’,决心‘解锁’这项中医适宜技术。”吴凡宇介绍,学成后他每周特地安排两个夜班,方便上班族治疗。原定每晚9点半结束的门诊,总涌来加号的患者,吴凡宇几乎不推辞,往往忙到晚上10点半后才结束。第二天一早,他又出现在泌尿外科住院部查房了。
一路兢兢业业,吴凡宇的颊针技术不仅造福当地患者,名声还传到了县外甚至港澳地区。
还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,一名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患者从澳门慕名而来。此前,他接受过多种治疗,效果不尽如人意,仍旧四肢无力,走路踉踉跄跄。一番望闻问切后,吴凡宇请患者坐定,一边掐拿其四肢并询问感受,一边在脸颊上标记相应位点,随后取出细如发丝的长针,精准入针。
两地奔波治疗了一段时间,患者康复不少,许久不来了。吴凡宇再度收到对方近况,是一则喜讯:“吴医生,您的针太神奇了,我的双腿有力多了,前不久还顺利考取了驾照。”说起这段经历,吴凡宇笑称:“他过奖了,颊针大概只是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‘临门一脚’。”
这位谦虚的医生其实曾有机会站上更大的舞台。1995年自暨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,吴凡宇收到了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工作邀约,但思量片刻,他毅然选择回英德——“我是奶奶、外婆带大的孩子,她们长年受高血压、冠心病等疾病折磨,疲于求医问药。我想,家乡比大城市更需要我。”
受限于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,起初在英德开展工作并不容易。吴凡宇便订来学术期刊,工余仔细研读,写满厚厚的笔记,后来又抓紧机会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,学习前沿技术。2001年,他成功开展了清远第一台经皮肾镜手术,开创了当地泌尿外科手术的微创时代。
如今,英德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在吴凡宇带领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帮扶下,已可开展泌尿系统感染、结石、肿瘤、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等多种常见病、多发病、疑难危重病的规范化诊治,甚至能开展机器人手术。该科还成为省泌尿生殖协会泌尿感染学分会主委单位、北江泌尿结合联盟主委单位,领衔粤北地区的学科发展,今年底将向省级重点专科进发。
泌尿外科还有一项成绩很令吴凡宇欣慰,那便是联合重症医学科创新打造了脓毒血症救治“六要素体系”,近8年来100%成功救治了541例尿源性脓毒血症患者,而国际上这类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%~42%。
然而,离家人距离近了,不代表吴凡宇总能及时照顾他们。回想起父母生病时自己工作繁忙,只能靠妻子忙前忙后,吴凡宇几度哽咽。
同样经历过心酸时刻的,还有英德市石灰铺镇卫生院副院长傅永举。孩子年幼时有好几回发高烧,他都因值急诊夜班走不开,只好让家人送到附近医院诊治。“孩子等你半天了。”母亲一句无心之言,让他愧疚了很久。
但更多时候,工作带给傅永举的是感动。2017年冬天的一个早晨,他正等公交车上班,一辆驶过的汽车突然停下,一名大娘匆匆下车,直奔他面前:“傅医生,您还记得我吗?两年前我肩膀痛到卫生院看病,您怀疑是心梗征兆,建议马上到上级医院检查。多亏您的提醒,后来我及时做了心脏支架手术,保住一命。”说着,她使劲握住救命恩人的手,久久不愿松开。瑟瑟寒风中,一股暖意涌上傅永举的心头。
不久后的春节,一波流感来袭,那段日子傅永举和同事们白天出门诊,晚上处理急诊,忙得不可开交。一天凌晨三点,他们成功抢救了一名高烧惊厥的孩子后,累得瘫倒在办公室椅子上。恍惚间,傅永举望见窗外乡民家的灯一闪一闪,心想:“我们坚守在岗位上,或许就像那盏灯,照亮老乡的希望。”
吴凡宇也曾在陪父母看病时遇见自己以前的患者,对方远远就和他打招呼。“十年过去了,没想到患者还记得我。”吴凡宇偷偷瞄见平日不善言辞的父母在一旁点头微笑,明白二老为他自豪,他心里也乐开了花。
一个个小故事,描绘出他们的来时路,这或许也是遍布全省122个县域、千千万万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成长缩影。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守望生命,为百姓健康筑起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记者手记
每年医师节,天气都很炎热,此时也是在学医学生开始实习后不久。在英德采访时,记者路过实习生的宿舍楼,每层过道都晾晒着密密麻麻的衣服——工作忙碌,这帮医界新人也许没时间收衣服。
采访过程中,英德市人民医院医生吴凡宇提到一个细节,印证了记者的猜想。“住院医师期间,我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,每回见缝插针去理发,一坐上座椅,眼睛就忍不住闭上,打起瞌睡,给理发师添了许多麻烦。”回忆这段被“瞌睡虫”附身的往事,吴凡宇语气平平,只有经历过的人,才明白个中滋味。
这些医务工作者正是如此踏踏实实地成长起来。与荧幕上光鲜亮丽的医疗行业电视剧不同,从新人到身兼多职的大咖,从医路上夹杂着汗与泪,以及奔走在街头巷尾时,脚步带出的泥与沙。
即便两鬓染霜,每当面对有需要的人,他们仍如孩童般,不厌其烦地捧出一颗赤诚的真心。这个古老职业的故事,也将被不厌其烦地书写下去。
(南方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杨璇 全媒体记者徐丘濂 通讯员吴文杰 程小雪 陈晓芬 李金冰)锦富优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